首页 / 茶叶知识 / 老北京人的茶文化

老北京人的茶文化

北京人爱喝茶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。

在四九城里,就曾有怎么一句俗话,那就是:“早起开门七件事,柴米油盐酱醋茶”——通过这句简简单单的话,您就能感受到这茶对于北京人的重要性了,它依然已经成为了老北京家家离不开的,过日子必不可少的一种饮品了。至于这是为什么呢?其实这还是与相关的历史有关。

北京作为六朝古都,长期以来就是我国的政治,文化中心。这茶,即为国茶,也是民生。它是反映当时社会,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,其不仅是深受北京人喜爱的日常饮品,而且在北京人心中具有不同寻常意义。

这饮茶之风,始于南方,由于那里盛产茶叶,也更爱喝茶,因此这种习俗,也从南向北传遍了全国。由于北方当时并不产茶叶,长期以来,北方只有小部分地区产茶,因此只能购于南方。加上受限于以前运输的条件,难以保证需要,因此茶叶在北方,直至清末还是一种稀罕东西,仍属贵重之物,故此价格昂贵。那时只有达官显贵才喝得起茶,普通人是难以问津的。

在清朝中期,南方产茶地如安徽、福建、浙江等大茶商,便纷纷在北京设立茶叶市场,他们看中的是北京政治中枢以及大都市人群密集的特点,从而引导北京人了解茶,接受茶,爱上茶。“老北京”习惯早上一起来就先喝口儿茶,把茶喝透了,这一天才能舒坦。

喝茶折射出老北京闲逸生活的灵魂。过去老北京人们早上见面儿打招呼,都是“吃了吗您呐?”或者“喝了吗您呐?”。还有一句老话是说“渴不死东城、饿不死西城”。这些话的意思就是用来形容:北京人过去,都有喝早茶的习惯。有的老爷子起来后嘚先喝茶,然后再去吃早点。

北京人喝茶不分贫富贵贱,不分男女老少,各有各的喝法儿。

第一种喝法是最基本的,那就是满足解渴的需要。它就是用一种特有的成茶,把它煮好后,现喝现倒入大碗儿,或是盛入碗中,加上盖,等待过路口渴的行人喝。那这种茶水,有个特别好听的名字,它就叫做大碗茶。北京人出门在外,不管是出差,还是逛公园、逛商店,走得口干舌燥的时候,要是碰上卖大碗茶的,那就得猛灌一气。

第二种喝法,喝的是个讲究。讲究茶叶、讲究水,讲究茶具,更讲究怎么个沏法儿、怎么个喝法儿。北京城有的是大茶叶店,花茶、绿茶、乌龙茶,云南的坨茶,蒙藏人好喝的砖茶,甚至是外国茶,甭管什么样的茶,您都买的着,都能满足的了您。因为喝的是讲究,一般的茶馆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,所以以往都是买了茶叶,回到家里头自个儿细斟细品去。不过,既然是讲究,那价钱自然也就很高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也只能是约上几个朋友,作为一种高档的文化享受了。

这第三种喝法儿就是:其实大多数北京人喝起茶来,既不像第二种那么讲究,也不像第一种那么将就。不管经济条件如何,北京人总能找出一种适合自己的茶文化。只要有口饭吃,肯定得弄壶“高末儿”喝。还真有不少的北京人,仍保留着当年的老做法,早清儿起来先得闷上壶茶,一直等到喝满足了,这才能吃了早点,出门上班去。所以当年北京城里才能出了茶馆这个行业,而且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扬名天下。

北京喝茶的地方在明代时叫茶轩或茶肆。满清入城时,把这些前朝的茶轩茶肆统统没收,改为旗军的娱乐休闲场所,统称“茶馆”,一共24处,这些茶馆大多数都被满人控制经营着,只用汉人做工。与前朝茶轩不同的是,满人茶馆用的茶具,是八旗军用的大铜壶,因为其水和炭火都在同一壶内,因此被称为“水火壶”。

清代茶馆行业的兴盛,一方面得益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坐拥铁杆庄稼的旗人们的积极消费,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清代的茶馆彻底突破了传统茶馆的经营模式。正如王笛所说:“中国茶馆与西方的咖啡馆、酒店和沙龙有许多相似之处……追求闲逸只是茶馆生活的表面现象。茶馆既是休闲娱乐之地,又是各种人物的活动舞台。”在小小茶馆中,不同阶层、不同民族、不同地域的文化碰撞融合,最终形成了近代社会的北京城市文化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信阳毛尖_毛尖的功效与作用-信阳毛尖网 - -【信阳毛尖网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votoor86.com/310515.html
上一篇
下一篇

为您推荐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