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清末朱德尚《三十年经验录》记载,古代如何区分奉茶与送客的区别:一位新上任的县令,在炎热的夏天去拜访巡抚,他被按礼节不可以带扇子。
县令却拿着一把折扇走进了知府衙门,挥舞着折扇。巡抚见他如此无礼,便趁机脱下帽子和外套,拿起了茶杯。左右侍者见状,立即高喊“送客”。
县令一听,连忙一手脱下帽子,一手脱下衣服,狼狈地退了出去。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清代官场盛行的“以茶待客”的习俗。当时,下属拜访上级时,上级虽然让服务员给他们泡茶,但大多数人都不喝。
当老板举起茶杯表示要喝的时候,就是“驱逐客人”的信号,服务员会立即喊“送客”。当然,在清朝,官场里的官员来奉茶,坐久了就可以喝了,但下属只有上级举手说“请茶”后才能奉茶喝。上级应先饮酒。
《人间词话》的作者王国维在《茶汤遣客风俗》中曾这样描述:“当今官场,客人端茶不食,主人递茶时,仆人称送客之风自宋以来就有,但我们用汤代替茶耳。”
可见,这种习俗自宋代以来就一直存在。具体来说,应该是由宋代的“点汤追客”演变而来。
点汤怎么样?原来,古人待客有一个共同的礼节,就是客人来了先喝茶,喝完茶再喝汤。后来逐渐演变。客人来了,先喝茶,走后再喝汤。由芳香草药制成。
由上可见,“点汤”原本是一种“以客辞敬汤”的习俗,后被引为“以文明赶客”的手段。魏泰在《爱玄实录》中提到过这样一个典故:宋朝时,有一个官员叫胡眉,调任陕西兴源知县。他不想去,那我们该怎么办?
于是就去见枢密院主事陈胜智,想招待他,谁知道陈胜智既不招待,也不听他的汇报,立刻点了汤。意思再清楚不过了,汤来了,你该走了。
因此,“梅得汤,三遍地上,辞去”,就是说胡梅接过汤后,并没有喝汤,而是扔在地上,生气地离开了。看来这个胡眉还是有一点骨气的。
赠茶与敬客之德相悖,现已绝迹。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,在中国,饮茶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饮食,而不仅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待客方式,还蕴含着独特的礼仪规则。